杂谈:调整心态和怎么做

- huuhghhgyg
- 1 min read

在意气风发的时候容易展现锐气,在失魂落魄的时候容易多愁善感。我发现我不太喜欢各种容易存在比较的活动,特别是在我容易失败或落下风的活动中,也许是我害怕失败。但我现在还有一个想法,我想尽量避免比较,因为比较会带来输赢,赢多了让人自大,输多了容易影响心情,让人产生嫉妒、甚至让人抓狂。而相反地,避免比较能够减少这些不好的情感产生,让注意力回归到自己身上,专注于自己的进度和计划;而不是将目光放到别人身上,不停地比较,让自己焦虑。做好自己就很好了。
面对比较心理:寻找平衡之道
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环境与本科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。在本科和之前的阶段,分数与排名构成了评价体系的核心,这种以分数和排名为中心的体系在无形之中塑造了一种竞争意识,所以这么多年下来形成的潜意识就是追赶,特别是排名上的追赶。
然而,进入研究生阶段,研究方向的细化以及学术圈子的缩小,使得原本以排名为导向的竞争模式逐渐失效。我相信在这种体系下,我已经逐步构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,并尽可能地融入了有意义的内容。但是因为总体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,所以使得这套自驱体系随之失效/崩溃。
而由于这么多年的惯性,身处人数有限的研究小组,与同门进行比较的心理便容易滋生。特别是当同门进展迅速,而自身进度相对滞后时,压力与自我怀疑也随之而来。不得不承认,这种比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。在之前的经历中,我一直奉行“合适才是最好的”和“宁做虎头不做凤尾”的原则,这样不仅巧妙地避开了困境,还能依靠环境建立驱动力。另一方面,这也表明容错率其实很高,只要不是太差,都有可能需要处理 underqualified 的问题,所以也总是要学会怎么处理这种情况,调整心态。
前些日子,我在小红书上偶然看到一篇探讨内驱力的帖子,大意是“自驱力强的人关注自己的进步,而不是关注他人”。这句话点明了比较的弊端:过度关注他人,本质上是一种比较,而比较往往会导致负面情绪。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与进程不尽相同,有人擅长快速突破,也有人更适合稳扎稳打。倘若一味地将自身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相比,眼里就看的永远都是最好的别人们,看到是最差的自己,则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之中。所以更好的一个状态还是达到关注于 inner attention,尽管道理如此,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完全避免比较。长久以来的竞争惯性使得人们习惯于关注周围人的动态,并试图从中获取信息与动力。
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:比较一方面会引发焦虑与压力,另一方面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前进的动力。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学习后期容易动力不足的人而言,彻底摒弃比较或许会导致松懈。那么,如何在研究生阶段找到一个平衡点呢?是彻底告别比较,专注于自身,还是适度保留比较,将其作为一种激励?这个问题,恐怕没有一个普适的答案,还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与调整,不断尝试,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式。虽然时间上可能也有压力,但是我觉得还是维持好的心态和心理健康比较重要。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。
总之,研究生阶段的学习,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,更是一种心态的调整,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提升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,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,才能在这个阶段走得更远。(谢谢 GPT,这段结尾写得真好 😘)
隐形的财富:成绩之外的能力与多元发展的力量
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,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核心指标。然而,在成绩之外,还存在着许多隐形的财富——那些难以被量化却同样重要的能力。这些能力也参与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实力,并且我认为它们在很多时候至关重要。
记得高中时期,我们曾做过一次职业优势测评(似乎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)。测试结果表明,兴趣类型相近的人可以形成合力,在职业发展上更具优势。对于这个观点,我至今仍持保留态度。当一个人在职业方面表现突出时,往往锐气十足;而当他在职业上遭遇挫折时,如果没有其他兴趣作为精神的避风港,又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,那么他很可能更容易崩溃。相反,我认为分散的兴趣具有其独特的价值。比如,一个理工科背景的人如果拥有良好的审美,这在另一个维度上将构成巨大的优势,而这种优势是其他人难以轻易弥补的(例如,许多理工科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美术素养,连排版都一塌糊涂)。此外,当遇到挫折时,多元的兴趣爱好可以提供有效的缓冲,帮助个体更快地调整状态,或者更好地承受持续的压力。当然,这也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难以与他人找到共同话题,就像他们在热烈讨论着英雄联盟,而你却在思考平面设计和排版;他们随口哼唱着流行歌曲,而你却不知道刘德华是歌手还是演员(查了一下好像都是)。
另一方面,即使身处逆境,也要注重经验的积累,并将所学所做进行有效的固化——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索引。这既方便自己日后学习、参考、整理和归类,也便于快速回顾和上手使用。让时间的投入更高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资产和财富。
从“一次做对”到“反复修正”:实践中的调整
运营管理里面通常强调一次就做对,认为这样最节省时间。学习了这个理论后,我也尽可能多地在工作和学习中去用,希望能提高效率。但是在实际的项目工作中,却往往存在一个多方不断“battle”,交换信息、来回修正的过程,有点类似德尔菲法。通过不断地改,最后才能得到一个多方比较认可的方案。这就和之前运营管理里面强调的 “一次做对” 的原则有些冲突。因为第一次做得再好,其实在后续的 “battle” 过程中还是免不了要改。所以这是一个会让人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地方。所以感觉读研的心态和本科大作业/考试一次就做好的这种心态就不太一样,因为项目涉及到多个人,而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工作,而且还包含多方面的不确定性。
其实,不只是团队项目,我逐渐发现自己的事情也是这样。在现实中,越复杂的事情越难保证一次就能全做对,总是要改来改去。如果改得不多还好,一旦需要大改,那之前做得太认真也可能白费。所以,倒不如先粗略地做一下,把整体先跑起来,然后有时间再慢慢改。(如果实在没时间也就罢了,天好像也塌不下来。这点有待验证,但我目前相信是这样的 ✅)
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,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,奥运会旗帜被反挂
因此,有必要重新考虑工作量、时间限制,重新决定内容的质量要求,而不是一味要求自己做到完美。